倫敦新創與設計觀察

旅者的觀察紀錄與對台灣業界的反思

Cindy Yeh
7 min readAug 23, 2016

倫敦,世界的舞台與跳台 — — 新創產業之見聞

從開始接觸到真正進入倫敦的新創產業,越來越能發現新創公司的一些虛空幻想。或許因為我本身是工業設計背景加上環境設計研究,我對於物質需求的敏銳度遠遠高過數位需求,這間接造成一開始在新創公司求職的困難度。這些事後話,現在讓我們回到倫敦新創。

我一直覺得倫敦是座虛空的砂之塔,這和整個英國的民族性有關,小小的、缺少資源的島中,要創造巨大的商業利益,靠的除了帝國時期掠奪來的資產,還有不變的鐵則是:現今整個經融和金錢的遊戲規則就是英國創立的。從亞當斯密開始建立起的經融遊戲,既為立法的莊家,何來輸錢的道理?

但經融遊戲也造就英國新創的危機,所有人都把這當成金錢遊戲,少了矽谷那種工程師想要一較高下的拼勁,也沒有以硬體支撐和技術支撐、想要轉型的亞洲國家的幹勁,更沒有中國自成規則的市場狠勁。倫敦新創,靠的是資金以及人脈。公司圖的是以倫敦作為跳板和橋樑,將公司版圖拓展到全世界。從矽谷來到倫敦,你能切入的是歐洲市場、澳洲市場,甚至和英國關聯密切的香港印度,並切入中國市場。倫敦提供的是能見度,所以在這裏設立公司本身就是一種市場行銷。

http://www.quadrantestates.com

但這樣的倫敦,在新創上是危險的。因為倫敦的新創以服務和電子商務為導向,市場已經足夠大。多數公司的發展方針為滿足用戶的軟體需求,卻完全對硬體設備嗤之以鼻,或許應該說,英國是玩不起硬體的。這裡的硬體講的並非單單CPU之類技術,是擴大到工業和製造領域。科技新創覺得:硬體,代工國家會做出來。而代工國家(是的,我講得就是寶島台灣)也習慣代工,覺得無法超越新創公司引領的風潮。但我希望能指出:既然對方抱持著硬體設備會有專人負責,實際上也顯示出發球權是掌握在硬體設備上的。因為技術的限制同時也會限制科技的應用,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的新創有較高比例是數位和實體併行。

事實就是,人類不可能如同駭客任務一樣活在腦內世界。無論軟體發展得多麼領先,仍舊需要實物配合才能被接觸、被使用。所以台灣想要繼續向前邁進,利用自身優勢拉回發球權是必要手段。別忘了,英國是個好跳板,台灣何嘗不是?我們可以切入一般西方國家認為最難切入的中國與日本市場,我們和美洲國家的商業發展足以連接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市場,我們和中東區域並沒有宗教與政治上的衝突,我們與東南亞國家有深刻的牽連,我們在俄羅斯受到的信任遠遠超過俄羅斯鄰國中國。現在需要深耕的國家或許是明明不遠卻有著巨大隔閡的印度。全世界都在搶印度軟體人才,我們或許拼不過他們的人口和工資,但尋求合作創造共同獲利,又何嘗不是出路?

(原文刊載於 Brain Communications 動腦雜誌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23043&sort=)

倫敦新創的廣告 — 從數位回到實體

www.exterionmedia.com

流動的倫敦地鐵是流動的盛宴

東倫敦,自Moorgate 至Islinghton為倫敦市致力開發的新科技中心,預計讓這個不斷進化的城市趕上下一波科技熱流。有趣的是,倫敦地鐵的風景也大張旗鼓地跟上這股風潮 — -因為廣告。向倫敦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其實不難想見建築物的外牆不易出現廣告,而櫥窗大多被精品店龍頭把持,以爭奇鬥豔的當季櫥窗為主題為各自的新季服裝打廣告。但是,倫敦確實不像多數一線大城市有眾多數位廣告。和紐約時代廣場相比,倫敦非常的“安靜”。觸目所及的廣告就是公車、計程車、公車站牌。這個城市不浪費力氣將“導向性廣告”安置在路面,主要原因是倫敦的交通節點非常明確:地鐵。

在倫敦,你的廣告可以非常精準的定位區域性,因為城市的產業分區以及人口流動非常的明確,觀光人潮主要移動在著名景點間、政要集中西敏寺、Bank 以及新興的Canarry Wharf 在尖峰時間充斥經融業驕子、藝術家流連博物館和Old Street,至於科技產業,就如同上述所說,從四面八方在九點至十點時蜂擁至Moorgate周遭。

那麼,這和新創產業的廣告有什麼相關呢?

如我上述所言,倫敦這個城市本身就是巨大的人流以及錢流,倫敦地鐵的搭乘量是世界之最,其中更有大多數是國外旅客乃至商業出差的商人,我們稱之為潛在客戶,是品牌想要擴展至全世界的主要方式。

紙本報紙幾乎不會是新創科技產業的選擇(經融投資和房地產或許除外),除去網路運算的廣告策略,地鐵是最容易養成“規律性”以及“習性”的廣告媒介。新創公司從一開始的網路廣告(費用相對小,精準度配合搜尋引擎會相對高)發展到地鐵海報廣告已達到更大量的曝光率以及品牌形象。這和倫敦新創以面對消費者的服務性質為主有關,若為B2B產業新創,目標族群不同,媒介自然不同。

在這裡必需澄清,倫敦的地鐵海報不像台北捷運那麼高科技是動畫影片,倫敦地鐵的廣告還是以大型平面海報為主,那麼,以數位網路為主要平台的新創公司,要如何將平面的靜態廣告導向網路?提醒您一下,倫敦地鐵目前尚處於沒有網路、完全收不到訊號的階段。維京公司和3有意將網路導向地鐵內,但至目前為止還不太成功。所以,抱歉,QR Code不管用(而事實是,歐洲真的沒有很喜歡QR Code,是因為嫌麻煩嗎?)

我多數看到的廣告是將網頁廣告般上平面廣告,這種方式可以明確導向網路新創公司,但對於對相關領域缺乏研究的一般用戶,雙方的視覺溝通模式形同雞同鴨講。有的廣告將搜尋列放在海報上,只能說除非您的公司本身就是搜尋引擎,要不然家還真不知道你在幹嘛。FinTech的廣告幾乎是最為慘烈的,直接將扁平化icon放上海報,對於銷售內容一概不提,只舉出:我們讓您的工作更方便。具體是方便在哪呢?完全不得而知。銀行業是關於信任的產業,這種廣告充其量只是第一階段增加品牌記憶點,而完全對品牌形象沒有幫助。

下面的案例是筆者覺得相對有效的廣告:LoveSpace,乍聽之下略微曖昧的廣告,但其實是關於一般家庭寄放物品的倉儲公司。他們的廣告很有效的結合品牌形象:家、感情、小空間的無奈,並在適當的位置加上@以及簡短精緻的網址。在英國,比長長的網址更有記憶點,尤其當@就是記憶點十足的品牌名稱時。

https://www.instagram.com/lovespaceuk/

多數新創公司沒有將設計力放在廣告上,因為新創公司的心態多半是:我有拿到融資就好。而忽略了真正的用戶。並且,新創公司的設計師多數是數位設計師,習慣數位性的Apple或Google思維。倫敦有全世界最厲害的平面設計力,新創公司遵從扁平化按件的構圖方式,如何能在一系列探討美學構圖以及內容的平面視覺中脫穎而出?

倫敦新創廣告 — 從數位回到實體

原文網址: 動腦新聞 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23047&sort=#w9C2Naur

--

--

Cindy Yeh

Designing SaaS products from startups to growth stages. Accustomed to jumping across different industries, currently landed in the vast sea of AI/Web3.